想移民新加坡,到底还有哪些门路?

最近后台收到不少私信,都在问新加坡移民的事儿。看来大家对2025年怎么移过去、哪条路更好走还是很关心。今天咱就系统聊聊:现在想移民新加坡,到底还有哪些门路开着?什么样的人,更容易拿到那张珍贵的PR(永久居民)卡?

想移民新加坡,到底还有哪些门路?

第一步:先想清楚你要啥

去新加坡的路子不少,但起点终点可能大不同。动手规划前,建议你先问问自己:

  • 就想拿个合法身份待着?

  • 目标是奔着PR甚至入籍去的?

  • 还是只打算拿它当个跳板,方便以后全球布局?

方向不清,半路容易绕弯子、白花钱、还浪费时间。

看看官方数据:PR还在发,但门槛更透明了

根据新加坡《2024年人口简报》的数据(2019-2023年):

  • 每年大概有22,400人拿到公民身份。

  • 每年大概有32,600人拿到PR身份。

这数字比前几年(2014-2018)其实涨了。但别高兴太早:

  • 新加坡总人口在2024年已经突破604万,比疫情前多了60多万人。

  • PR竞争更激烈了,平均通过率明显下降。

  • 现在卡得更严了,学历高、收入高、融入度好,成了新的“三高”门槛。

哪类人更容易通过?

结合官方消息和部长访谈,我们总结出这四类人获批PR的几率相对更高:

  • 年纪小就来坡的:数据显示,20岁以下拿公民的最多(从小融入是关键)。

  • 31到40岁申请PR:这个黄金年龄段申请人最多,成功率也相对高。

  • 学历背景过硬:超过80%的新移民都有中学以上学历。

  • 来自亚洲,尤其是东南亚:这部分申请人占了新移民的90%以上。

  • 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也强调过:新加坡特别看重“申请人和本地社会的融合度”。这包括你在本地有没有家人、有没有在本地读过书、住了多久、有没有服过兵役(男性)等等。

    三大主流移民通道,哪条适合你?

    路线一:资本派移民(“花钱”型)

  • 全球商业投资者计划 ():路子比较“壕”。

    • 方案A:砸至少1000万新币在新加坡开公司或拓展业务。

    • 方案B:投2500万新币到指定的GIP基金里。

    • 方案C:搞个单一家族办公室,管理资产至少2亿新币,其中至少5000万新币得投在新加坡认可的领域(比如本地上市的股票、基金、债券、或者投资本地未上市公司)。

  • 家族办公室 (13O/13U/13D):主要是为了税务优惠。

    • 启动资金门槛:13O要2000万新币,13U要5000万新币,13D建议500万新币以上。

    • 投资方案得新加坡金管局(MAS)点头,不能自己随便改。

  • 私人投资公司 + EP(工作准证):目前实操性最强、PR获批率也高的一条路。

    • 在新加坡注册一家搞投资的私人公司(PIC),你当股东、董事或者专业投资人,然后以这个身份去申请新加坡工作准证(EP)。门槛相对友好,是很多人的选择。

  • 创业准证 (EntrePass):适合有想法、能落地的人。

    • 对学历没硬性要求,但得有工作经验、经商背景或者有创新的项目。

    • 批了之后得在新加坡正经开公司运营。拿到创业准证,可以给配偶和21岁以下孩子申请家属证一起来。经营得好,后面也能申请PR。

  • 路线二:技术派移民(“能力”型)

  • 就业准证 (EP):给外国专业人才(管理、主管或专业职位)的工作签证。

    • 月薪门槛现在是5600新币起(金融业要6200新币起),还得通过COMPASS打分系统。

    • 月薪过6000新币能申请带家属来,过12000新币能给父母申请长期探访证(LTVP)。

    • 首次批1-2年,之后可以续。

  • S Pass (SP) / Work Permit (WP):适合技术型人才或普通工人。

    • 这是就业移民的起点之一,但通常拿PR的难度比EP要大,路径也更长。

  • 路线三:学术派移民(“留学”路线)

  • DP家属准证 + 家长自雇EP:这是很多家长和留学生容易忽略的一条“捷径”!

    • 家长走自雇EP路线(参考前面的私人投资公司或创业),在新加坡注册公司,自己拿EP主申身份。

    • 拿到EP后,就能给配偶和未满21岁的孩子申请DP(家属准证)一起来。

    • 关键好处:持DP的孩子在新加坡可以直接申请读政府学校、国际学校等,不用额外申请学生签证(STP),入学手续简化很多。

    • 核心思路:把“家长创业/投资 → 拿身份 → 孩子教育”这三件事绑在一起做。早规划,把公司运营和家庭目标(主要是孩子上学)深度结合,最终实现身份、财富、教育的多重提升。

  • 小心!这些“套路”容易吃闭门羹

    新加坡移民局现在眼睛很亮,以下情况容易被拒:

    • 只图新加坡护照方便(显得没诚意扎根)。

    • 拿新加坡当跳板去第三国(比如澳洲、美国)。

    • 光想着避税,不参与本地经济活动。

    • 男孩拿到PR后,不打算按规定服国民服役(这是PR的义务)。

    • 跟新加坡八竿子打不着,一点本地生活基础都没有。

    最后几句实在话:移民不是买产品,PR也不是终点

    说白了,移民是个系统工程,真不是淘宝下单那么简单。尤其在2025年的新加坡,光有钱、有学历、有背景还不够,还得有清晰的策略、靠谱的落地路径,以及实实在在的合规经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