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美孩子:他能做得比你想象的好
逃逃在美国上学两年了,在他上学的这些日子逃妈接触了不少美国家长。让逃妈感慨万千的是,这些歪果人儿教育孩子还真是有两手,在育儿方面,的确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。逃妈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——等待,不怕孩子慢。
前两天逃逃的同学小K到家里玩,和小K的妈妈聊到她5岁的小儿子,逃妈问小K是不是该上学前班了。K妈说,“嗯,年龄到了,但我觉得他还没ready,尤其在语言表达方面落后同龄人很多,我打算再等一年,让他明年再上学前班。”听后逃妈一边“噢、哦、啊…”地附和着,一边拼命地想该怎么回应,总觉得孩子到了年龄却还没准备好,不是那么好的事。但那位妈妈很平静,像是云淡风轻地描述着一件很正常的事,言语中没有半点儿着急。
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,这个观点虽然已被很多家长摒弃,但实际上,我们在很多情况下还是按捺不住着急的心态:补习班照上,课外作业照做,一边扯着孩子往前冲一边喊着“我要慢养”的旗号。(现在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,请家长们自觉反省。)逃妈自己也说,也没有完全做到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的淡定状态,说实话,逃妈有时也很纠结很焦心。不过,最近发生在逃逃身上的两件小事,让逃妈重新审视“等待”的意义。
1、曾经的怕成现在的爱
上周逃逃7岁生日,逃爸在亚马逊上晃荡了几个晚上,抓破头皮为逃逃选礼物,他的要求很高,说今年的礼物要让逃逃做一些他从来没做过、或者不敢去做的事,逃妈原以为有多么高大上,结果快递送来一双滑轮旱冰鞋。
这让逃妈想起了两年前,那时他们还在国内,晚上散步时总看到广场上有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学滑轮。逃逃饶有兴致地看了两天,待老师确定他年龄身高各方面都很合适后,逃妈就给逃逃报了名。谁料逃逃刚穿上滑轮鞋就害怕得不行,又哭又闹,死活不肯再试。为此逃妈和逃爸还有点小争执,逃妈觉得不能轻易放弃,应该多试几次,而逃爸觉得孩子还没有ready,以后再学也不迟。逃妈说隔壁家谁谁更小,但已经滑的很好了;逃爸反驳说:“逃逃下象棋有时能把我下赢,让我跟那谁谁小孩也下一盘看看。”逃妈顿时无言,只好作罢。
逃逃拆礼物时逃妈还为逃爸捏了一把汗,怕逃逃依然排斥滑轮,但当逃逃看到礼物时眼睛都亮了,”how do you know that? It is exactly what I want! ” (你怎么知道的?这就是我想要的啊!逃逃一兴奋就容易冒英文) 可以想象逃爸洋洋得意的回复“因为我是你爸”。
自从逃逃拿到滑轮,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先拉着逃妈陪他练习一会儿,还上网看视频学技巧,完全没有当年的恐惧。逃妈悄悄问逃爸是如何确定逃逃现在想学滑轮的,他说,“从他最近游泳、网球的表现看,逃逃的动作平衡、协调感已经比较好了,而且他看朋友玩滑轮的眼神中充满了向往,所以我肯定他这次心理上也真的准备好了。”
这个滑轮,逃妈等了两年。孩子成长的光阴,如同青涩的果子,酸涩的难过和无奈以后,才是成熟的甘甜。以后到底会发生什么,谁知道呢?耐心地等待也许是我们最好的态度。
2、他能做得比你想象的好
某天下午逃妈在书房工作,逃逃在外面练琴。他在练习一首曲子的难点,节奏很快跨度很大的两小节,他总是弹不好,已经卡在那儿一两个月了,老师想了很多办法,虽然有所改善,但发挥总是不太稳定,出错的风险比较高。老师也说了这个地方不用强求,孩子的手还太小,以后自然会好。那天逃妈听到逃逃已经弹错几次了,他开始发脾气、吼叫,我很想出去安慰他,但又马上告诉自己再等等看,不出意料地,接下来就是一阵狂乱的按键砸键的发泄声,逃妈几乎立刻就要冲出去了,但突然又安静下来,逃妈也按着性子再等等。不一会儿,逃妈听到他把节拍器打开了,从很慢的节奏开始,好像是一点一点地渐渐加快来练习,似乎回到正轨了,逃妈也就继续专心做自己的事情。
不知道过了多久,琴声停了,逃逃兴奋地跑到书房喊“mommy, guess what!” 然后开始给逃妈讲他“新发现”的练琴好方法: “老师要求的节奏是200,我老是错,所以就先从150开始,如果能连续弹对三次就把速度往上加10,你猜我弹到多少?”,看那得意的样子,肯定是达标了,逃妈回了个200。他说“不对,我练到了230,因为练到230,再回头弹200就容易多了!”逃妈真的很高兴,并不是因为他终于过了难关,而是在逃妈的等待中,他开始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。逃妈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出来干预,而是耐着性子等待,等着他自己去平静情绪,去解决问题,而且,效果还不错,起码在这个事情上,逃妈不觉得自己能有比他更好的方法。
龙应台在《孩子,你慢慢来》一书中写道:“我,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,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。是的,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,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,用他5岁的手指。孩子,慢慢来,慢慢来……”。等待听起来很简单,但也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。正如大仲马所说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:“等待”和“希望”。孩子是未来的希望,而这个未来是需要你耐心等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