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加坡,想通过EP准证转永居(PR)并非易事。2025年3月的数据显示,新加坡拿EP准证的外国人已超过20.5万,然而能成功转为PR的人数却占比极低。许多EP持有者在续签和申请PR的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,不知如何才能提高成功率。以下精心梳理的10条实用规则,将为您的EP续签和PR申请之路指明方向。
1.EP续签关键要素之学历提升
依据新加坡COMPASS框架评分要求,首次申请EP以及续签都必须满足COMPASS40分的及格线。其中公司和个人各占20分,而在个人得分中,薪水和学历又各占10分。倘若您目前的学历仅为函授本科,那么不妨考虑攻读一个一年制硕士学位。例如,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新加坡校区的专升硕课程,只需1年即可拿到证书且能够获得认证;或者詹姆斯库克大学的MBA项目,不仅学费相对较低,还可以申请补贴。但务必注意,所获得的学历必须能够通过留服认证,否则移民局ICA将不予认可。
2.EP续签关键要素之薪资门槛
自2025年1月1日起,EP的薪资门槛有所调整。非金融行业EP的最低月薪从5000新元提高到了5600新元,而金融行业则从5500新元提升至6200新元。对于40岁以上的申请者,薪资要求更高,非金融行业需至少达到9541新元,金融行业则需达到11800新元。
3.居住与融入要点之居住时长
在ICA的评估体系当中,居住时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。住满300天是最基本的要求,那些在大约2年时间内就成功拿到PR的人士,通常都将新加坡当作自己重要的生活场所。他们不仅积极参与各种社区活动,如周末去东海岸骑车,平时参加社区义工等,甚至还会将驾照换成新加坡的。在申请PR之前的3个月,将家属接过来并申请DP准证,能够有力地证明家庭的稳定性。另外,更换新加坡驾照需要通过理论和路试,您可以在SPF线上刷题来做好充分准备。
4.居住与融入要点之融入社会
参与义工活动时,务必选择新加坡官方认证的机构,例如新加坡心脏基金会、新加坡环境理事会以及人民协会等。每月至少投入4小时的时间参与义工活动,并且坚持6个月以上,这样才能拿到机构开具的参与证明。在申请PR时,附上参与活动的照片以及相关的媒体报道,将有助于提升申请的成功率。
5.申请中的年龄因素
25-50岁通常被认为是申请的黄金时期,但实际情况却更为复杂。对于30岁以下的申请人,若拥有硕士学历并且年薪达到6千新元以上,成功的概率相对较高;30-40岁的申请人,则必须满足年薪8千新元以上并且拥有本地推荐信的条件;而40岁以上的申请人,除非是金融科技、绿色能源等领域的顶尖人才,否则建议选择走GIP全球投资者计划。
6.行业选择的重要性
根据2025年的政策导向,农业科技、医疗IT、绿色经济、海事造船、金融、数字媒体等六大行业成为了黄金行业,在这些行业工作或者拥有相关技能和经验的人士,在申请PR时将具有明显的优势。若想转行进入这些行业,可报读国立大学的相关证书课程,参加行业峰会拓展人脉,在LinkedIn上更新行业关键词吸引关注。
7.家属申请的策略
拖家带口申请PR并非是一种负担,相反,DP准证家属的融入度在评估过程中占据着一定的权重。配偶可以考取WSQ育儿证书,并且带领孩子积极参加社区活动;在申请PR之前的6个月,为父母办理LTVP长期探访准证;全家购买NTUC保险,这些举措都能够有效地证明家庭的稳定性,从而对申请PR产生积极的影响。
8.续签确认方式的新变化
如今续签成功后可直接通过SGWorkPass查看,有效期也会自动同步到Singpass,无需再跑去人力部换卡。当收到人力部MOM的邮件通知时,一定要仔细检查个税缴纳记录,若连续漏缴3个月,极有可能面临被降级的风险,或者只能被动接受SPass。
9.申请被拒后的应对方法
如果第一次申请PR不幸被拒,也无需过于气馁,先冷静地等待半年时间。在这半年期间,可以努力实现涨薪15%以上(记得让公司出具薪资证明),考取相关的国际认证(比如PMP项目管理认证),积极参加各类行业峰会(注意保留好邀请函以及合影)。但同时也要注意,不要频繁地更换工作,因为这会被认为稳定性不足;不要申请其他准证,否则会被视为移民倾向不明确;更不要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抱怨社会的言论,因为大数据会对这些情况进行监控。
10.申请过程中的避雷要点
申请PR过程中要避开一些严重的陷阱。不要轻信“保过”中介,所有材料必须亲自提交;不要使用旅游签证进行申请,否则会直接被拒;不要隐瞒婚姻状况,配偶的收入需如实申报;不要在申请期间更换工作,以免被认为稳定性不佳。
总之,新加坡PR申请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精心准备的过程,其中涉及到诸多要点需要我们密切关注。现在联系***移民新加坡移民顾问,领取《新加坡移民案例集锦》一份,助力您成功移民,开启在新加坡的美好新生活。
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文内容。作者:admin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visa4.cn/news/808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