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总统尚达曼于4月15日宣布解散国会,正式开启2025年大选进程,这一看似常规的政治操作,实则暗含多重战略考量。
图源:网络
从宪法规则到经济压力,从社会情绪到权力博弈,这场提前到来的选举既是程序性安排,更是执政党对复杂局面的主动应对。
1、为什么要解散国会?
根据新加坡宪法,国会任期最长五年,本届国会原定于2025年7月届满,总理黄循财选择提前三个月解散国会,将投票日定于5月3日,既严格遵循法律要求,也延续了人民行动党(PAP)的选举传统。
图源:联合早报
这种”程序性主动”既能避免任期末尾的政策空窗期风险,也利于利用当前相对稳定的环境集中资源备战选举。
值得注意的是,内阁在国会解散后仍继续履职,这种”无缝衔接”机制确保了政府运作的连续性,为执政党争取了更多政策调整空间。
2、关税战下的大选
全球经济寒流正剧烈冲击新加坡这个外向型经济体,政府将2025年GDP增速预期从2%-3%下调至0%-2%,关税战叠加需求萎缩的双重压力,使企业对未来投资愈发谨慎。
面对民众对就业稳定性和生活成本的焦虑,执政党选择此时解散国会,实质是以”危机管理者”姿态抢占舆论制高点。
图源:联合早报
通过提前选举,PAP可将选民注意力聚焦在”如何共克时艰”的叙事框架内,避免经济下行周期中反对党利用民生议题发动攻势。
黄循财2024年5月接任总理后,首次以党魁身份面对大选考验,其团队深谙新生代选民对收入差距、住房可及性和移民政策的敏感神经。
数据显示,35岁以下群体中,对现状不满的比例达42%(2024年民调),而传统选区如东部和东北部的支持率正被反对党逐步蚕食。
提前解散国会,正是要通过政策调整和候选人年轻化(本届候选名单中40岁以下占比提升至35%),重塑执政党的改革形象,阻断反对党的上升势头。
工人党在2020年斩获10个议席后,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。其提出的”公平住房””本地人优先”等议题,在社交媒体上获得超过12万次转发(2024年数据)。
图源:网络
3、移民政策走向
面对这种压力,黄循财政府加速调整移民政策:高端人才签证薪资门槛调高12%,组屋申请优先本地家庭,国际学校外籍生比例下调10个百分点。
这些”收紧与保护”并行的措施,既是对反对党议题的回应,更是执政党维系中间选民的必然选择。
尽管中美博弈加剧,但新加坡选民更关注关税战对就业的直接冲击。
黄循财在竞选纲领中刻意淡化外交议题,强调”饭碗比站队更重要”。
这种务实策略延续了新加坡”小国大外交”的传统智慧:通过维持战略模糊,既避免卷入大国竞争,又为国内议程创造稳定环境。
民调显示,78%的受访者认为经济议题比外交议题重要三倍,执政党的议程设置显然精准捕捉了民意脉搏。
作为外籍人口占比29%的移民国家,新加坡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身份焦虑。
黄循财政府推出”渐进式收紧”策略:技术移民配额年增长率从3.5%降至1.2%,永久居民购房等待期延长至5年,同时承诺未来五年新增10万个本地人就业岗位。
这种”开放与保护”的平衡术,既维持了国际人才吸引力,又回应了本土主义情绪。
反对党虽持续批评”政策不够彻底”,但政府通过精准补贴和技能培训计划,成功分化了部分潜在反对者。
这场提前到来的大选,本质上是新加坡在政治周期、经济压力和代际矛盾三重夹击下的战略突围。
黄循财政府通过解散国会,不仅重启了执政合法性时钟,更在移民政策、经济叙事和代际沟通领域展开系统性重构。
未来五年,新加坡能否在全球化逆流中守住开放优势,在民生诉求与政策平衡间找到最优解,这场大选或将给出关键答案。
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文内容。作者:admin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visa4.cn/news/7776.html